来自意大利的思考,(成都)建筑设计该如何往下走?
贴上一组(意大利)罗马与米兰的对比照,是否感觉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没错,建筑(设计)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经济发展、精神面貌有最直观的印象和了解。
看图,兴许喜欢现代都市气息的你会想呆在米兰?亦或想穿越中世纪亲自感觉历史气息的罗马?Benvenuto a te / 意大利欢迎你!但换个思路一想,现代 or 历史,难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不够吸引你吗?
Chengdu / 成都,我们的家乡(大熊猫Panda故乡),一座正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的中国城市,要说成都与意大利的关系?我想是:亲密,要知道国内唯一一座以意大利奢侈品牌命名的阿玛尼公寓正是修建在成都!同时,意大利的建筑设计也逐渐在成都发声,不断影响着新一代的成都人(及新的生活方式)。
近日(2018.31),一场由意大利驻渝总领馆、M5主办的 第二届意大利全球设计日(成都站)“破碎的自然” — 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化发展主题活动 在成都成功举办。现场来自中意(台湾)的八位国际知名建筑师 (Davide Fassi 大卫·法斯、马克·皮瓦、Silvia Giachini Tirranni、 Marco Vitali 韦马克等专家团队)进行了主题分享。
不得不说,在很多年前,或许我们会认为造型华丽、拔地凌空的高楼建筑“是酷炫、是极好的”,可现如今,健康、舒适、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建筑才算是“最好不过的”...
试问:能脱口而出的精品建筑有多少?
以成都为例,大量精品建筑或地标在近年如雨后春笋般新建而起,但评论褒贬不一!单从设计上不够特色、无新意,不考虑当地文化,严重的直接山寨(当然最终设计并非是建筑师个人的意愿);很多建筑不仅让城市无光,同时也让使用者尴尬(不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程度,与人相结合的舒适感匹配程度),或许你能听到这么一句民间流传:(建筑物)这房子,好不了,但也垮不了,你将就住吧。
呵呵,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建筑寿命只能维持25到30年。相比之下,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为132年,美国的建筑寿命为74年,日本的建筑寿命为200年 ...
所以可持续性(有代表性)的建筑不是我们所想那么简单。在意大利(梵蒂冈),15世纪建造的梵蒂冈图书馆和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城墙,16~17世纪初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等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至今的观摩体验也依然震撼人心。
所以建筑设计向西方(国外)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都)城市的设计者们应该怎样思考专业审美、权力审美和大众审美的平衡?
还记得同济大学博士郝洛西老师说过:城市的夜景灯光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城市的居民不断的生活迭代轨迹演变而来的,城市的建筑、光与文化,任何时候,都是值得照明人上下求索的命题。
对城市里的每一栋建筑,大家都可能喜欢或不喜欢。特别是位于重要地区的建筑,一旦建造出来,会引来各种评论。能否接受某一栋建筑,这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密切相关。
韩国建筑师承孝相写有一本书《改变世界的建筑》。建筑能改变世界吗?实际上,建筑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都是重大的。有的国家,你可能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建筑的样子却先留在了心中。
比如,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人,大概都知道罗马斗兽场。没去过澳大利亚的人,也都知道悉尼歌剧院;没去过法国,但也知道埃菲尔铁塔。可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
那么,没有来过成都的人呢?你大致知道些什么?
现在,中国很多城市是趋同的(千城一面),缺乏自己的特色。在成都,像白宫的房子至少有两个像美国国会的山寨建筑,全国各地可见。这不禁让人问:我们的创造性去哪里了?
再看我们的建筑,很多只注意外观,奇形怪状,还有一些复古的东西。这种建筑晚上看着会有些害怕。还有的建筑,是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某大学,其英语系的楼仿照剑桥;行政办公楼仿法式;俄语系的楼就配洋葱头的盖;最奇怪的是学生活动中心,“拼贴”了意大利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似乎是一个脱离了现实文化环境的“洋杂烩”。
碉楼古建在慢慢消失,山寨洋货却在悄然兴起,文化缺失下的社会现状。有的直接把房子视作商品。一些住宅区,请建筑师设计了N套方案,你要意大利式,就设计成佛罗伦萨风格,你要英国的,就设计成维多利亚式。建筑本来好好的,这样一弄,就完全变成一件商品,跟以前的品质没法比。
甚至,新造的建筑就是一种退步。现在我国城市多向一种方式看齐:造高楼,混凝土森林。这很可怕。城市天际线正被不断拔高,很多人的观念却没有跟上。其实,建筑和城市是共生的关系。建筑为城市创造场所、界面和环境,城市也为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是美国建筑师伊罗沙里宁的话。其实,如果到罗马,一下飞机,在机场沿途中,可以看到哥特式的建筑、教堂内精美的壁画等 ... 随处可见的艺术感染力(让人陶醉)。
而在我们的机场,一路看过去,多是房地产广告,这就是城市文化的差异。这样的城市意象,让人思考,我们城市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炒房?
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对城市的一种理想: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制约,野蛮人群只能满足简单的生存,而城市的形成使人们能进行良好、正确的生活。城市开启了人类藏匿在蛮荒时代的所有更高潜能,人类精神的需要只能由城市满足。而且“人们聚集到城市,他们之所以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城邦留下了建筑、舞蹈、书籍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意大利人对历史城市非常尊重,不去触动它,改造也只在立面进行,比如中部城市卢卡,它的城墙非常完整,现在化作林荫道,依然可用来散步、骑行,变成对新生活的一种推崇。
15 世纪到 18 世纪,以凡尔赛城为典型的城市发展道路,是从地域性走向集中性,从普遍性发展到同质化,其设计思想甚至影响到二十世纪的城市与城市文明。而现代城市所走的道路,是从大都市到暴政都市。
其实,城市发展的前提,不仅是共同的语言,还要有良好的管理。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说:“一旦城市不再是艺术和秩序的象征物时,城市就会发挥一种完全相反的作用,它会使得社会解体、碎片化的实况更为泛化。”
本质上,建筑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并集中表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造什么建筑,与人的向往有关,建筑也代表人的信仰选择。比如,佛罗伦萨在造大教堂之前,削掉了曾作为中世纪家族地位象征的三百座高塔,没有其他高层建筑高过教堂。
如芬兰建筑理论家尤哈尼帕拉斯马指出,“建筑是对世界现实和人类生存的一种表达”。
20 世纪,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设想,欧洲大城市全部建高层建筑,让历史的遗迹都留在地面,在空中做平台,把高层建筑联系起来。这种理想激励了很多人,以为未来就应该是这样。所以国内我们经常可见这样的规划,外国建筑师把建筑设计得很雄伟(方案最终被选定)。但是,外国人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具有严峻的缺水性,试想建筑建成之后,里面的人没有水,怎么生活?还有别的城市,规划为追求美化,建了大面积的水池(但没用),没考虑该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水会被蒸发掉!种种问题出现,需要反思我们的文化。
所有这些建筑,正印证了英国评论家约翰罗斯金的观点:“愚蠢者用愚钝的方式建造,智者敏锐地建造。善良的人建造美丽的建筑,而邪恶的人建造卑劣的建筑。”
每一个的城市都有自己属性,不能一味的山寨与copy,用心沉淀去思考、去创造成都未来新生的建筑,可持续的不仅是建筑,也是我们共同营造出的未来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
“走出去,引进来”,不同文化的碰撞才能有最绚丽的火花。成都这个得天独厚的城市,愿能结合自身独有的属性下展现出更多让人期待的建筑。同时感谢意大利 & M5双方将建筑设计的精彩绝伦之处移居在此,开展了一次意想非凡的建筑文化之旅,感受中意碰撞和建筑设计的魅力。
互相交流只为更好的进步,在体验意大利丰富的建筑、文化、城市遗产及艺术的同时,未来我们也将向意方展现了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东方的建筑保护思想和截然不同的现实状况。成都,不仅学习,也可分享。
- END -
编辑:Kangta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
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cdcluoyu 谢谢!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